心流logo

印度低成本电影难以负担AI技术应用成本

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

本质上,电影制作的核心驱动力是资金。预算决定了电影的规模,从低成本到中等和高端制作不等。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环境中,人工智能(AI)的引入正在重塑创作过程和财务考量。

技术应用的现实困境

坎纳达语演员兼电影制作人斯里尼瓦斯(MG Srinivas)在接受《人工智能月刊》(Analytics India Magazine,AIM)专访时指出,技术应用始终未能真正惠及低成本电影。由于技术本身需要投入大量资金,而低预算电影往往接近零预算,这使得先进技术的应用变得极其困难。

尽管如此,斯里尼瓦斯仍然坚信传统电影制作的力量:"传统电影制作足够强大,能够与AI抗衡。它具有巨大的潜力,可以实现AI无法复制的非凡成就。"

AI技术的探索尝试

斯里尼瓦斯在2023年希瓦·拉杰库马尔主演的电影《幽灵》(Ghost)全印度发行期间,曾尝试使用AI语音克隆技术。他还共同创立了专门从事语音克隆的AI Samhitha公司,致力于开发演员声音跨语言保真的解决方案。

预算与技术的平衡挑战

与宝莱坞或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等南印度电影业相比,坎纳达语电影通常预算相对较小。然而,观众评判电影主要看最终呈现效果,而非制作成本。这就要求电影制作人在有限预算内实现高质量制作。

斯里尼瓦斯分享了寻找合适视觉特效公司的经历:"这需要大量时间去研究、联系、谈判,甚至讨论未来合作可能。当预算充足时一切都很容易,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,需要更多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"

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局限

以数字年轻化技术为例,好莱坞电影《爱尔兰人》(The Irishman)已成功运用这项技术,但其在印度电影中的应用仍面临挑战。斯里尼瓦斯举例说明,仅靠化妆很难让演员回到20多年前的样子,而使用技术则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。

电影成功的不确定性

电影制作没有固定的成功公式。历史上有许多案例:有些影院失利的作品后来成为经典,有些评价平平的电影却获得了惊人票房。对斯里尼瓦斯而言,电影制作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诚实和专注的态度工作,创作优质内容。

一部电影的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观众反应、影院档期、发行策略等。有些作品在大银幕上取得成功,有些则在流媒体平台上找到受众。每部电影都是一次值得尝试的冒险。